今天我們對光伏行業的專業名詞進行了匯總,以供大家參考學習。如果你也是一名光伏人,這些專業名詞一定要收藏好!
1、常見光伏名詞
![](https://www.hbhezi.com/d/file/p/2025/01-16/57c639a161c411499813ebbfa6fd6f2f.jpg)
全稱為光生伏特效應,是物體吸收光子產生電動勢的現象。當物體受光照時,物體內電荷分布狀態發生變化而產生電動勢和電流。
光伏發電
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
計量單位
瓦(W)、千瓦(kW)、兆瓦(MW)、吉瓦(GW)、太瓦(TW)。
計算公式
1TW=1000GW=1000000MW=1000000000kW=1000000000000W。
電的能量單位
千瓦時(kWh),即1kWh的電能即為1度電。
逆變器
它是光伏發電系統中的重要設備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將太陽能電池發出的直流電轉化為符合電網電能質量要求的交流電。通過逆變器的轉換,太陽能電池產生的直流電能夠被轉化為交流電,從而能夠被電網所接受并輸送到電力網絡中。
組串逆變器
一種針對多組(通常為1-4組)光伏組串進行獨立最大功率峰值跟蹤,并通過逆變技術將其并入交流電網的設備。這種逆變器結構的特點是,每個最大功率峰值跟蹤模塊的功率相對較小,使其特別適用于分布式發電系統和集中式光伏發電系統。
裝機容量
太陽能電池通過串聯連接并封裝保護后,可以組成大面積的太陽能電池組件。這些組件再配合功率控制器等其他部件,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光伏發電裝置。這種裝置的發電功率被稱作裝機容量,它代表了該裝置可以產生的最大電力輸出。
容配比
容配比是指光伏電站的組件容量與逆變器容量之比,即容配比=光伏系統安裝容量/光伏系統額定容量。在光伏電站的設計和建設中,容配比是一個重要的參數,它反映了光伏組件和逆變器之間的匹配程度。
適當提高容配比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提高其他設備的利用率,攤薄投資成本,降低造價和發電成本,同時還能讓輸出更平滑,提高電網友好性。但是,過高的容配比也會導致一些問題,例如過大的電流會增加線損和元件的損耗,從而降低系統的效率。因此,在選擇容配比時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設計和選擇。
AGC
全稱為自動發電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是一種有功控制系統,它通過響應調度下發的遙調指令,通過AGC模塊總策略優化計算,使運行數據滿足調度并網要求。這種系統主要用于電力系統的控制和調節,以維持系統頻率和聯絡線功率的穩定,同時保證系統的安全和經濟運行。
AVC
全稱為自動電壓控制(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是一種無功電壓調節技術。它根據電網電壓曲線,快速響應調度指令,自動調節無功功率、無功補償裝置等控制策略及響應時間,以達到電壓調節目標,降低網損。
在電力系統中,無功功率的平衡對電壓的穩定和電能的質量至關重要。AVC通過采集電網的實時數據,包括電壓、無功功率等,根據調度指令和系統運行狀態,對無功功率進行自動調節,以保持電壓穩定,提高電能質量。
光伏電站低壓穿越技術
是指當電網故障或擾動引起的光伏電站并網點電壓波動時,在一定的范圍內,光伏電站能夠不間斷地并網運行,從而避免因電網故障或擾動導致的非計劃性脫網,保障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
平均轉換效率
平均轉換效率是衡量太陽能電池將光能轉換為電能能力的重要指標。它表示太陽能電池的最佳輸出功率與投射到其表面上的太陽輻射功率之比。這個指標可以反映太陽能電池在能量轉換過程中的效率和質量。
平均化度電成本
平均化度電成本(Average Cost of Energy,ACE)是一種用于評估能源項目經濟性的方法,特別適用于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它通過考慮項目生命周期內的成本和發電量來進行評估,可以更準確地反映項目的長期經濟效益。
平均化度電成本的計算方法是將項目生命周期內的成本現值除以生命周期內的發電量現值。這個指標可以用來比較不同規模和類型的能源項目的經濟性。一般來說,平均化度電成本越低,項目的經濟性就越好。
平價上網
平價上網是指無論在發電側還是用戶側,太陽能發電都能實現與傳統能源同等的成本效益,即光伏發電的利潤能夠得到合理的保障,而用戶的購電成本也低于光伏發電的成本。這是實現可再生能源成為主體能源的重要途徑之一。
發電側平價指的是光伏發電即使按照傳統能源的上網電價收購(無補貼)也能實現合理利潤。這需要在光伏發電的設備、技術和管理等方面進行持續的改進和創新,降低光伏發電的成本,提高其經濟性和競爭力。
用戶側平價則指的是光伏發電成本低于售電價格,使得用戶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購買電力。這需要通過對光伏發電的合理規劃和調度,以及對電力市場的有效監管和調控,來實現對傳統能源的替代和升級。
根據用戶類型及其購電成本的不同,可以分為工商業、居民用戶側平價。工商業用戶由于用電量大,且用電價格較高,因此對光伏發電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也較高。而居民用戶由于用電量較小,且用電價格較低,因此需要在政策扶持和宣傳教育等方面加強引導和推動。
標桿上網電價
是指國家發改委根據不同地區和類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投資成本、發電效率和市場競爭等因素,制定出的電網公司對集中式光伏電站并網發電電量的收購價格(含稅)。
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
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是衡量一個地區發電設備運行效率的重要指標。它表示在一定時期內,該地區的發電設備在滿負荷運行條件下的平均運行小時數。換句話說,它是發電量與裝機容量的比值,反映了設備的利用率。
假設發電量為 E,裝機容量為 C。那么,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的公式就是:利用小時數 = E/C。
根據這個公式,我們可以計算出任何給定時期的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
根據公式:利用小時數 = E/C 假設發電量為10000兆瓦時,裝機容量為5000兆瓦,則利用小時數為:2小時。
年利用小時數
表示發電機組在一年內平均的滿負荷運行時間。簡單來說,年利用小時數描述了發電設備在一年中的使用效率。
假設發電設備的年利用小時數為 H,年利用小時數可以理解為在每年的8760小時內,發電設備滿負荷運行所占的時間比重。因此,數學模型可以簡化為一個比例問題:H = 滿負荷運行的小時數 / 8760小時。
專線接入
是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的一種方式,它為分布式電源提供了一個專門的接入點,以實現與電網的可靠連接。在這個接入點上,分布式電源被配置為專用的開關設備,如直接接入變電站、開閉站、配電室母線或環網柜等。
集電線路
集電線路是光伏發電系統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負責將各個光伏組件串輸出的電能匯集到逆變器,然后通過逆變器輸出端送到發電母線。集電線路的主要功能是傳輸直流和交流電能,因此它的敷設方式需要考慮到電能的傳輸效率和安全性。
集電線路的敷設方式可以有多種選擇,包括架空、直埋或橋架敷設等。不同的敷設方式有各自的優缺點,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例如,架空敷設適用于地勢平坦、開闊的地方,但需要較高的安裝和維護成本;直埋敷設適用于地下管線較少的地方,但需要考慮到地下環境的影響;橋架敷設適用于跨越河流、道路等地方,但需要考慮到橋架的承重和穩定性。
匯流箱
匯流箱是光伏發電系統中重要的設備之一,可分為直流匯流箱和交流匯流箱。
直流匯流箱的主要功能是保證光伏組件有序連接和匯流,它是光伏組件與逆變器之間的橋梁。在光伏發電系統中,每個光伏組件輸出的電流是有限的,而整個系統需要輸出較高的電流才能正常工作。因此,多個光伏組件需要連接在一起,以增加輸出的電流。而直流匯流箱的作用就是將這些光伏組件輸出的電流匯集在一起,并將其傳輸到逆變器中。
交流匯流箱的主要功能是匯流多個逆變器的輸出電流,同時保護逆變器免受來自交流并網側/負載的危害。它是逆變器輸出端的一個重要保護裝置,可以有效地避免逆變器受到過電流的損害。此外,交流匯流箱還可以作為逆變器輸出斷開點,提高系統的安全性,保護安裝維護人員的安全性。
總之,匯流箱是光伏發電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有效地匯集光伏組件的電流,保護逆變器免受過電流的損害,提高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光伏電站的高中低壓并網
是指將光伏發電系統輸出的電能與電網進行連接的過程。根據不同的光伏發電規模和電網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并網方式。
對于一般工商業用戶,當光伏發電系統功率在400kW及以下時,可以采用低壓380V并網。這種方式適用于小型光伏電站或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可以直接將電能輸送到低壓電網中。
當光伏發電系統功率在400kW-2MW之間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多個并網點進行低壓并網。這種方式適用于中型光伏電站或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可以通過多個并網點將電能輸送到低壓電網中。
當光伏發電系統功率超過2MW時,需要進行10kV并網。這種方式適用于大型光伏電站或集中式光伏發電系統,可以通過10kV輸電線路將電能輸送到高壓電網中。
當光伏發電系統功率超過6MW時,需要進行35kV并網。這種方式適用于超大型光伏電站或集中式光伏發電系統,可以通過35kV輸電線路將電能輸送到高壓電網中。
具體采用哪種并網方式需要參照當地電網公司的要求或建議。不同的地區和電網公司可能有不同的規定和要求,因此在進行光伏電站并網時需要充分了解當地電網公司的政策和規定,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并網方式。同時,還需要考慮到電網的穩定性、電能的質量和安全等方面的問題,確保光伏發電系統能夠與電網安全、穩定地連接在一起。
交直流電纜
交直流電纜是用于傳輸交流和直流電能的電纜。根據其使用環境和用途,可以分為交流電纜和直流電纜。
交流電纜主要用于連接交流電源和用電設備,如發電機、變壓器、電動機等。由于交流電的特性,交流電纜中的電流會隨著電壓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需要使用能夠承受這種變化的電纜。常用的交流電纜包括電力電纜、架空絕緣電纜、控制電纜等。
直流電纜主要用于直流輸配電系統中的電纜,用于傳輸直流電能。與交流電纜相比,直流電纜的電流不會隨著電壓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不需要考慮交流電纜需要考慮的電流變化問題。常用的直流電纜包括高壓直流電纜、低壓直流電纜、太陽能電池板電纜等。
在交直流電纜的選擇上,需要根據實際使用環境和用途來選擇不同類型的電纜。同時還需要考慮電纜的額定電壓、電流、絕緣材料、耐壓性能等因素,以確保電纜的安全、穩定運行。
單晶太陽能電池
是一種建立在高質量單晶硅材料和加工處理工藝基礎上的太陽能電池。它通常采用表面織構化、發射區鈍化、分區摻雜等技術進行開發,以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和穩定性。
多晶太陽能電池
是一種采用太陽能級多晶硅材料制造的太陽能電池,其制造工藝與單晶硅太陽電池類似。與單晶太陽能電池相比,多晶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和生產成本都略低。
2、組件相關術語
![](https://www.hbhezi.com/d/file/p/2025/01-16/b74f3ace3eeac4e85af79c2f6dc5cba8.jpg)
組件
太陽能組件是由多個太陽能發電單元通過串并聯方式組成的設備,其主要功能是將功率較小的太陽能發電單元放大成為可以獨立使用的光電器件。通常這些組件的功率較大,可以單獨為各類蓄電池充電,也可以將多片串聯或并聯使用,作為離網或并網太陽能供電系統的發電單元。
疊瓦組件
疊瓦組件是一種先進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它采用了一種將電池片切分后相互之間交疊排列的設計技術。這種組件使用導電膠將切分的電池片粘接在一起,從而取代了傳統技術中使用的焊帶。這種設計增加了電池片的有效發電面積,提高了組件的整體效率。
雙面組件
雙面組件是一種特殊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它能夠同時利用入射到正面和背面的光線,從而產生更多的光能。這種組件通常由多個太陽能電池片組成,這些電池片通過串聯或并聯的方式連接在一起,形成雙面太陽能電池組件。
雙面組件的背面功率通常比正面功率高60%以上。這是因為在陽光照射到組件的背面時,光線會通過透明導電層和背板反射回來,再次被電池片利用,從而增加了光能的利用率。此外,雙面組件的設計還可以減少陰影和遮擋對組件效率的影響,進一步提高整體效率。
雙面雙玻組件
它采用雙面電池和雙面玻璃制備而成。這種組件具有較高的光電轉換效率和可靠性,同時具有較好的耐候性和抗機械沖擊性能。
雙面雙玻組件的結構通常由雙面電池片、上下兩層玻璃和膠體封裝材料等組成。這種組件的最大特點是雙面發電,即陽光照射到組件的正面和背面時,都能被電池片吸收并轉化為電能。這使得雙面雙玻組件的發電量比傳統的單面組件更高,能夠有效提高太陽能利用率。
光伏支架
它用于安裝、支撐和固定光伏組件,以確保光伏系統的穩定性和功能性。根據使用需求和設計特點的不同,光伏支架可以分為跟蹤支架和固定支架兩種類型。
跟蹤支架是一種能夠根據太陽位置自動調整方位的支架,它可以跟蹤太陽的移動軌跡,使光伏組件始終處于最佳的受光狀態。這種支架具有較高的光電轉換效率,但相應的制造成本也較高。跟蹤支架適用于大型集中式光伏電站和土地成本較高的地區。
固定支架是一種相對簡單的支架形式,它根據預先確定的位置和角度固定安裝光伏組件。固定支架的制造成本較低,適用于各種類型的場地和安裝環境。但相比跟蹤支架,固定支架的光電轉換效率較低。
跟蹤支架/跟蹤系統/跟蹤器
通過機械、電氣、電子電路及程序的聯合作用,實時調整太陽能組件平面相對入射太陽光的空間角度。這種調整的目的是增加太陽光投射到組件上的輻照量,從而增加發電量。
長期光致衰減(LID)
長期光致衰減(Long-Term Image-Induced Degradation,LID)是指電池或組件在長時間受到光照條件下,其輸出功率逐漸衰減的現象。這種衰減可能是由于電池內部的化學反應、物理損傷、熱效應等因素導致的。
PID
Potential-induced degradation(潛在電勢誘導衰減),即組件長期在高電壓作用下使得玻璃、封裝材料之間存在漏電流,大量電荷聚集在電池片表面,使得電池表面的鈍化效果惡化,導致 FF、Jsc,Voc 降低,使得組件性能低于設計標準。
STC
STC(Standard Test Conditions)是標準測試條件,主要用于實驗室。它是指在環境溫度為25℃,大氣質量為AM1.5,風速為0m/s,輻射強度為1000W/m²的條件下進行測試。
NOCT
Normal Operating Cell Temperature(額定電池工作溫度),正常組件的NOCT都在45℃±2℃。是指當太陽能組件或電池處于開路狀態,并在(電池表面光強強度=800W/㎡,環境溫度=20℃,風速=1m/s)時所達到的溫度。
BIPV
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光伏建筑一體化),使用在光電建筑上的光伏材料是以建材的方式得以體現的,所以光電建材不僅承擔發電功能,還起到建筑功能。將太陽能電池與建筑材料復合在一起,直接應用于建筑的屋面和墻面等圍護結構。
BAPV
Building Attached Photovoltaic(建筑附屬光伏),是區別于BIPV而定義的。主要指在現有建筑上安裝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也稱為“安裝型”太陽能光伏建筑。BAPV的主要功能是發電,與建筑物功能不發生沖突,不破壞或削弱原有建筑物的功能。
PERC
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ontact)是一種發射極鈍化和背面接觸電池。這種電池的市場份額約為90%,是當前市場最主流的電池片類型。
PERC電池的核心技術是在電池的發射極和背表面采用鈍化處理,以減少表面復合損失和改善電池的開路電壓。同時,通過在背面形成接觸層,可以避免在電池背面形成高阻層,從而提高電池的填充因子和光電轉換效率。
與其他光伏技術相比,PERC電池具有較高的轉換效率和較低的成本。其轉換效率已經達到了22%以上,并且可以與其他光伏技術兼容,如TOPcon、HJT等。此外,PERC電池的工藝流程相對簡單,可以大規模生產,因此其市場份額在逐年增加。
TOPcon
TOPcon(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是一種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電池,屬于N型電池技術。這種電池的理論效率極限較高,工藝與PECR(Perovskite Enhanced Carrier Recombination)相近。
HJT
HJT(Heterojunction Technology)是一種非晶層的異質結電池。這種電池采用不同的半導體材質形成異質PN結,具有較高的理論效率,并且加工步驟相對較少。然而,HJT的工藝要求極高,需要精確控制各種參數,如溫度、濕度、壓力等,以確保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
IBC
全背電極接觸電池(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是將太陽能電池的正負極金屬接觸均移到電池片背面的技術。
3、光伏電站運營模式
![](https://www.hbhezi.com/d/file/p/2025/01-16/ffea11b8cf827fbae6299e5c3156871c.jpg)
地面電站/集中式電站
地面電站和集中式電站是利用太陽能進行電力生產的兩種主要形式。它們通常使用大規模的太陽能電池陣列,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直流電。
地面電站是指在地面進行的太陽能電力生產項目。這些電站通常位于沙漠、草原等空曠地區,因為這些地方陽光充足,適合進行太陽能電力生產。地面電站的規模可以從幾百千瓦到幾十兆瓦,甚至更大。其輸電方式主要是通過交流配電柜、升壓變壓器和高壓開關裝置接入電網,將光伏電量輸送到電力系統中,由電網統一調配向用戶供電。
集中式電站則是一種更為集中的太陽能電力生產方式。與地面電站相比,集中式電站的規模更大,通常位于電力需求較大的城市周邊地區。這些電站通常采用高效率的太陽能電池板和先進的電力轉換技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電力生產效率。集中式電站的輸電方式與地面電站類似,也是通過交流配電柜、升壓變壓器和高壓開關裝置接入電網,向電網輸送光伏電量。
分布式電站
其關鍵特點在于它位于用戶附近,所發出的電能能夠就地利用,以低于35kV或更低電壓等級接入電網。這種電站的單個并網點總裝機容量一般不超過6MW。
分布式電站的主要優勢在于其靠近用戶,可以減少輸電線路的損耗,提高電力利用效率。同時,由于其規模相對較小,分布式電站的建設周期短,投資成本相對較低。這種電站的發電過程不產生污染,對環境影響較小,因此是一種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智能電站
智能電站是指將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5G、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到光伏領域中,使光伏電站從建設到運營等各個環節都能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幫助,實現電站持有和運營客戶的價值最大化。
智能電站的建設涵蓋了電站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前期的規劃設計、設備采購、施工建設,到后期的運營維護和管理。通過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智能電站能夠提高建設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發電效率,優化能源結構,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自發自用、余電上網
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是一種常見的光伏系統模式,也是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的主要應用方式。這種模式充分利用了光伏系統發出的電力,既能夠滿足自身的電力需求,又可以將多余的電量出售給電網,從而避免了電能的浪費。
在這種模式下,光伏系統所發出的電力首先被用于滿足自身的電力負荷需求。如果發出的電力超過了負荷需求,那么剩余的電量就會被出售給電網。同時,如果發出的電力不足以滿足負荷需求,那么不足的部分將由電網提供補充。
為了實現這種模式,電網需要安裝雙向智能電表。這種電表可以分別計量光伏電站的發電量和用戶的用電量。根據計量結果,電網會根據政策和協商電價向用戶支付或收取電費。
自發自用,余電不上網
是一種特定的光伏系統模式,其特點是光伏系統發出的電力首先滿足自身的負荷需求,多余的電量不會出售給電網,而是留在電站內部使用或存儲起來。這種模式的接入點是在電網計量表的下端,是完全的產權分界點私有側。
這種模式一般應用于用戶側用電負荷較大、且用電負荷持續的情況下,用戶完全有能力把光伏所發電量用完,且不會造成浪費。同時,由于不需要將多余的電量出售給電網,因此可以減少與電網的交互和協調,降低了運營和管理成本。
全額上網
“全額上網”是一種特定的并網模式,指的是將光伏系統的交流輸出直接接入電網的低壓側或高壓側,即產權分界的電網側。在這種模式下,光伏系統所發出的電力被直接銷售給電網,銷售電價通常采用當地的平均上網電價。用戶的用電電價則保持不變,即“收支兩條線,各算各的賬”。
這種并網模式被廣泛采用,主要是因為其財務模型相對簡單,容易被投資者接受和青睞。采用這種模式,投資者可以更容易地預測和控制投資回報。同時,由于光伏系統直接接入電網,可以避免因余電無法上網而造成的浪費,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